一个好商业有哪些特征?
2025-10-27 厂房升降货梯
产品内容介绍
  前几天,遇到一个朋友,他和我说起一个事情。他本来要去和朋友谈生意的,但是见到后,对方就说起自己的生意,有多么多么的好,要拉拢他来参与经营,说市场规模有多大,公司上一年营业额都有50亿了,各种科学技术实力,产品的质量多么多么的好,对方不仅一个人说服,而且还拉了所谓的几个专家一起围劝,劝说朋友加入经营,搞得当时朋友很尴尬,也很郁闷,不知道怎么解决,当时就不吭声了。   见到我的时候,说了这段经历,我和他说,其实呀,你要是现场和他谈彼此的生意,都毫无意义,解决不了你们两个想要的问题,你想要说服他,他想要说服你,你们都要说服对方,就产生在对立面,这个没法处理问题的。   我说如果你们要做一个事情,那么首先你们俩得先达成一个共识,判断彼此的商业项目是不是靠谱,那么你至少得有评判标准呀,你得了解什么是好,什么是不好的呀。不然你没法说服他,哪怕他说出来后,你也没法判断他的事业是靠谱还是不靠谱,你说对不对,朋友说是的。   其次,你们有了共识之后,你们都跳出各自的生意来看,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各自的生意,合适的就做,不合适的就不做。   像这样两个人谈论一个事情,都没有达成共同的认知,导致出现认知偏差,相信你们自己也经历过。   还有一次,一个客户带着自己的商业计划来,说自己的计划很厉害,能颠覆某某公司,一上来就推算出营销如何裂变,如何一传十,十传百的裂变,如何如何躺着就能数钱,如何越来來越轻松的赚到很多很多钱,其模式是建立一个平台,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来帮工厂招人,招来的人上班后,介绍的人就能够领取提成。   包括工厂的员工也可以帮工厂招人,招来的人自己工厂用不完,就输送给对别的工厂,从而拿到提成,而且按照他的算法,这个工人收取的介绍费还会比上班的工资稳定(当然,这都是他的假设,在我看来,这点不成立)。他觉得一方面工厂的老板省了钱,另一方面也能招来工人。   但是深入去看的时候,其商业存在好多硬伤。首先,这个商业设计底层的逻辑是伪命题,工人自己上班好好的,通过个人来感召身边的朋友来这里上班,除非这个公司让这个工人非常满意,工人才会感召身边的工人来此公司工作。   再推一层,这个工人还推荐工友去其他工厂上班,万一那个工厂不靠谱,工友去到那个工厂收到不好的待遇,会怎么说这个推荐人呢。   所以从人性上来推论,其整个商业底层逻辑是有硬伤的,而且对这些工人来说,人传人的模式容易被误解为什么?传销!工人的商业辨别能力普遍不高,稍微有一点不满意,就会出现很多问题。更严重的可能朋友关系都不能做了。   无论其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设计得再好,想得再完美,在商业的底层逻辑上,存在硬伤。另外产品也没有标准化,既然是平台,左边端起来的是工人,右边端起来的是工厂,这两边都是变量,不可控,所以这种平台模式也存在隐患,如果是投资,这样的商业模式估计很难融到钱,因其商业逻辑上有硬伤。   我们要做一个商业,或者说要参与一个商业,或者是朋友拿一个项目来让我们帮判断,我们第一步要有个判断的标准。如果是自己要去做一个商业,我们投入的是时间和精力,更要去判断好这个商业是不是靠谱和值钱。如果是投资,毫无疑问要看这个商业是否值钱,到底值多少钱。   那么对于一个商业是否靠谱,是否值钱,一定要先思考一个好的商业具备什么标准,我们大家可以从商业的几个核心维度来看看:   在判断一个商业的时候,首先要考虑到用户,这个商业所面对的是少量的用户还是海量的用户,是穷人呢,还是富人呢,还是中产阶级,这是第一步要考虑到事情。   并且在考虑到用户的维度的时候,要把自己作为用户来判断,这个是不是刚需,再深一层就是在啥状况下是刚需,而且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是多少,是天天都会出现,还是每月出现一次,还是每季度出现一次,还是每年出现一次,还是5年出现一次,还是一生只出现一次?这些都是刚需背后所要考虑的。   如果是每天出现的刚需,最简单就是吃饭了,每天最少出现三次的吃饭刚需。如果一天当中,出现更多频次的使用需求,就更好了,意味着和用户产生的联系就越多,在这个点上,你看你手中的微信就知道了,几乎是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,绝大部分人都是频繁的看手机和微信的。如果是每个月出现一次的刚需,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女生的大姨妈了。   判断一个商业是否值钱,产品这个维度是要去考虑,这里会考虑哪些呢。产品是标准化的,能够沉淀下众人的智慧成为一个产品,就像苹果手机,沉淀了众多高精尖人才的智慧,最后变成一个固定可量化的标准化产品。   那这样的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很好,能够解决刚需,但是如果价格太贵也不行,价格要合适的,所以这个产品的性价比应该是极高的。另外产品功能要好,在使用功能的过程还要有体验,同时解决刚需,又带来愉悦的体验感。   在营销维度,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能不能快速的复制,并且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复制,是通过人来复制,还是通过机器来复制,其次要考虑的是能否低成本的扩张,意味着复制的边际成本低,第三是通路模式是多层次的呢(B2B2B2B2C),还是直接简单高效的方式(工厂直接到用户)。   在这个维度,就要考虑其利益相关者都有哪些,其中一个商业是否值钱,从过去到现在最大的变化是,过去是以客户为核心,现在乃至未来是以用户为核心,以客户为出发点来设计的商业,和以用户为出发点来设计的商业完全两码事。   举例,有一次看见一个商业,其核心是以经销商利益为第一,所以设计出来的商业是低价生产,高价卖出,中间留出高额的空间给予层层的经销商分成,总代多少折,市代多少折等等,最后这个高额的价格通过其营销手段卖给用户,用户为这些层层中间商所买单,其商业设计把用户给排除在外。   另外一个商业,以用户为出发点,去掉中间商,直接从工厂到用户,没有中间差,把所赚到钱投入到研发和原材料中,用户买到优质的好产品,公司投入研发,原材料提供商也赚到钱,形成了良性的商业循环,用户、公司和供应商三个方面是三角共赢关系,其商业系统把用户给设计进去。   在这个维度就要看其收入的来源有哪些,是单一收入来源还是多收入来源。其次是营销回来的钱是正向的现金流,还是预收款。第三点是要其负债率,公司是高额的负债还是低负债,甚至是零负债。当然在这个维度,负债越少越值钱,如果是零负债,并且有充裕的现金流更好。   这个维度毫无疑问,能否形成市场壁垒,而且这一个市场壁垒,是靠什么来建立起来的,我们看当下的这些网络公司,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都有哪些。苹果是用户和行为数据,微信是用户和数据,淘宝是用户和数据,滴滴是算法,百度是用户和数据,谷歌是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等,这些核心竞争力的背后,都有一个共性,就是用户和其产生的数据。   在拥有了用户的基础上,是否还有基于用户刚需的商业延伸,最后形成自己能做好+用户有需求+别人无法竞争的商业闭环生态。   有了这些特征的判断,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判断商业是否值钱,是否靠谱。另外一方面,我们在做商业创新的时候,就要把这些特征给考虑进去,因为在我的判断,这些特征都是最值钱的商业模式的特征……
